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經濟研究院訪談黃孝文理事長紀錄摘要

日期時間:201455日,下午200~300
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29123
受訪者: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黃孝文理事長
協同受訪者: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林秘書長天祥
            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陳理事岳朗
台灣經濟研究院:連科雄副研、周佳寧助研
紀錄:周佳寧

訪談內容:
一、           我國管理顧問業者發展模式及主要利基為何?
l   過去30年來的模式及利基
主要模式以協助生產事業提升生產效能及協助國際品保認證、技術支援等(ISO  6σBSCERP、工程顧問等)為主。
利基多數顧問公司跟著企業外移至中國大陸服務台商兼著服務陸商,收取顧問輔導費用及各項認證費用等,因為投入者眾,同質性高,造成彼此削價競爭,後期利潤微薄且品質良莠不齊。
次要模式以提供教育訓練、潛能訓練或經營管理圖書、刊物為主。
利基因為政府許多計畫,尤其是職訓局開設許多免費課程或低廉課程,造成這些顧問公司營運艱困甚至倒閉者甚多,且台灣經營管理者的閱讀風氣不佳,所以經營圖書刊物的也甚為辛苦。
其他模式:協助專利、智財權、財務管理、企業整併等業務逐漸增多,也越來越多會計師(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投入顧問產業,且這幾年來ICT科技管理技術蓬勃發展,技術工程專業人士(例如中鼎)或產業別專業人士轉兼做顧問的也越來越多。
l   未來的模式及利基:
M型化的模式正在展開大者越大,小者越小
以台灣的體質及特色,建議下列模式
A.        輔導方式由狩獵到畜牧(圈養),長期陪伴建立信任基礎
B.         能量對等門當戶對,大配大、小配小,隨著企業成長跟著長大
C.         平價工具善用雲端經營管理工具,支援小、微型企業提升競爭力
D.        量化價值管理系統化並結合顧問能量及ICT工具的團隊合作模式,協助企業資源連結及整合
E.         國際接軌網路商城、資訊交流平台、集體行銷推廣並與世界接軌、吸引國際人士來台消費考察等,企業家與顧問師的接軌共創商機等。
l   目前國內平均來講比較大的幾家顧問公司,普遍都是中小型規模,應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性?30年來全世界顧問產業已M型化,台灣亦然,顧問產業大者恆大,小者恆小,中國跟台灣情況類似,都是5~10人左右,雖有少數達2030人,但10人以下居多;此外,國內外顧問公司亦有規格差距,例如麥肯錫全球員工約15千人左右,且擁有國際資源和公司本身的研究院,但台灣以小型公司為主,缺乏國際資源。目前台灣顧問業前景差,顧問業皆嘗試轉型,有的朝生質能源、綠能和古董顧問方面發展,表示顧問業普遍不被看好,這就是台灣顧問產業的環境。
二、           目前我國管理顧問業市場概況及主要外國競爭對手為何?
l   台灣顧問產業如果去除國外品牌在台分支機構不算,加上有政府背景的生產力中心及中衛中心、資策會等不計在內,大致上而言都屬於小微型顧問公司之型態,近幾年屬於ICT科技服務顧問公司陸續茁壯,規模較大。服務內容正處於轉型當中,大多顧問公司從過去以生產事業為主的業務,逐漸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顧問公司,而且也逐漸地與ICT資通訊技術結合或以產業別為特色的顧問公司。
l   國外的競爭對手:
國際間顧問公司型態龐雜,以傳統顧問公司前幾大而言,例如:麥肯錫、波斯頓、貝恩、IBM等,規模巨大實力堅強,根本不把台灣當作對手。而以資訊顧問、通訊技術顧問、工程顧問、市場調研顧問、醫療顧問、設備顧問、航太顧問、投資顧問、理財顧問、保險顧問、客服顧問,產業別的餐飲顧問、婚禮顧問、造型美容顧問各種型態的顧問公司為主要業務者在中小型企業規模領域而言台灣是有競爭優勢的。與中國大陸相比,台灣普遍領先大陸甚多。
l   台灣十年來有很多的轉型,有資訊顧問、通訊技術顧問、工程顧問、市場調研顧問、醫療顧問、設備顧問、航太顧問、投資顧問、理財顧問、保險顧問、客服顧問,產業別的餐飲顧問、婚禮顧問、造型美容顧問,台灣的顧問多是以技術別和產業別作區分
l   像婚禮顧問是業者自己稱呼的,因商業司並未立項,其他像是技術顧問或IC技術顧問這些所謂的資訊顧問,在近十幾年做的很熱門,像以前做ERP被定位在技術工程,也不認為是顧問,我們只認為他仍停留在技術層次。近年來中國利用高薪綁定人才,或用10倍薪資挖角台灣人才至對岸深耕市場,對台灣的顧問業急起直追,因此人才流失問題實無關服貿
l   管顧業在輔導這些企業時,也協助提升與整個產業鏈的聯結度,目前管顧業在聯結時所遇到最主要的挑戰為何?台灣的國際支援做的不好,因跨國便有語言的問題,所以很多人跟台商去中國就滿足了,導致無法和其他國家有鏈結,因此布局全球的觀念,運用在顧問產業裡幾乎是零。政府曾提出「前進國際顧問服務旗艦計畫(AKCUA)」,欲將各家優質企管公司整併後走向國際,但業者卻各懷鬼胎,多只願派出二軍,加上整合困難,導致計畫成效不彰。
三、           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後,對我國管理顧問業之可能影響?
l   管顧業已在中國生根30年,去中國是好事,使過去不合理的、沒規範的事情變得較制度化。服貿協定對於兩岸和顧問業而言是好事,因此管顧業在這次的公聽會上沒有負面的聲音。
l   兩地服務會涉及人才移動,對管顧業的規定是否夠明確?先前台灣最大的本土顧問公司,事實上是被排擠在外的,這五年能到大陸發展是透過科建顧問公司牽線。台灣的顧問業從企業在5個人、10個人的時候就在輔導,到中國去之後,人數變成500個、1000個甚至更多,台灣的顧問公司,因當初是隨台商外移,所以提供ISO(國際化標準組織)6σ(6個標準差)BSC(平衡計分卡)ERP(企業資源規劃)和工程顧問等服務以協助台商,方向為技術升級和自動化。由於30多年來,台灣顧問業絕大多數都在輔導廠商技術升級因投入者眾,將輔導ISO的價格不斷壓低,導致低價競爭,但台灣顧問業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發展,都應升級到品牌化,並深化其核心價值,這屬於戰略型方向,但是台灣卻只提供扶植技術型、基本型的服務,因此台灣只能停留在代工,且過去30絕大多數企業一直處於這種環境。
l   人才移動目前存在三種類型:企業主、經理人和專業人才,就顧問類而言,專業人才認定,目前共分成幾種?
培養出高質量的專門人才一直是本會努力的目標!而對於人才移動,本會目前並未有確實的統計數字可以說明,對於專業人才的認定目前本會至少有三種的認定標準,其一:管理師培訓課程及證照授予,其二:國家級管理顧問及經營顧問培訓課程及證照授予(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其三:世界級經營管理顧問培訓驗證及證照授予。而如何判斷一個專業人才的素質呢?我覺得顧問除了應具備與時俱進的專業能力之外,對於品德素養及倫理操守更是重要的衡量指標,顧問能協助企業也能危害企業,本會早已制定顧問自律公約,共計二十八條自約條款,希望從業顧問皆能自我要求謹慎遵守。
l   就現況而言,業者是否普遍將中國人才引進台灣?服貿開放後,中國當地市場對於業者而言重要性是否日趨提升?
可行,可透過跨國合作拓展通路,並善用其資源,使台灣本土管顧公司轉虧為盈。
理事長認為可行?為何?台灣有好幾個顧問公司已提供ERP服務二、三十年,但是卻虧本,後透過增資又轉型,到了幾乎快倒閉的階段,但近幾年合併後情況已改善許多,其中有一家公司藉由委託中國當地具有許多通路和廠商的顧問公司,利用既有通路協助其招攬業務,使近年財務狀況轉虧為盈,為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經由與中國跨國合作,取得當地資源,並成功起死回生的案例。另外,亦可透過委託陸方做調查,台灣方面再進一步加值的方式合作,除此,日本公司與台灣公司合作,登陸中國大陸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至於業者是否普遍將中國人才引進台灣?我就不太知道了!
l   近年兩岸顧問業交流密切,中國北京國際CMC認證單位六月底將組團來台,洽商雙邊研究及合作空間,目前正計畫建立一個媒合顧問及企業的平台,藉由組成華人(含香港、新加坡)聯盟的形式,共同拓展亞洲管顧市場(中國研究能量強,且出版有「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組織相當龐大,有一百多萬家企業會員,目前北京總部有500多位行政人員。)
四、           兩岸服務貿易後,我國管理顧問業經營外國市場之效益?
l  陸商若有顧問案委託台灣業者進行,當我方派人赴陸合作時是否遇到困難?
除非台灣人才具有專才專項,中國才會要求台灣派人過去,否則中國皆傾向找當地人力成本較便宜的人才。且中國的顧問業已逐漸崛起,目前中國顧問業不見得看得起台灣的顧問業,無論是台灣的講師或顧問,都不易到中國接案,但若能力夠強,薪水都不成問題,但若能力不足,中國業者寧可不要用。雖然他們說他們是「野蠻式成長」,極需要向文明看齊或努力,不過也不見得照單全收!他們是很挑食的!除此,他們的顧問公司經營也是非常競爭,常收不到好價格,甚至必須做到「保證績效」或「創造利潤後再分配利得」或「以股份代替酬勞」等,風險及困難度都不低。
五、           其他
l   過去管顧業對於台商的輔導很多,大部分都是製造業,像現在的創業都是在服務業,目前管顧業如何提供新世代網路創業或者是新型態服務的創業?
對商品而言,首先須視企業是否具核心價值、競爭力和特色化商品;其次,領導者的個人特質非常重要,根據國外的報導及調查分析,將對創業育成的成功看法分成兩派,其中一派認為育成一個新的企業,需以領導者的特質優先考量(勝率約六成),另一派則認為應視團隊、商品、創意、人才、資金和設備的總和評價,再評斷育成是否具潛力(勝率約四成),在過去二十年來兩派一直爭論不休。
本會也有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在台北車站北門附近,現代的創業者不見得需要許多的創業準備金,也不見得需要一間實體的辦公室,許多虛擬的商品或服務根本不必出門就可以做生意了!商品的服務內容真是包羅萬象無奇不有,創意好表現好獲利好的企業,很快地就有財團或大企業想要收購!時代在改變!局勢在改變!顧問也應該要成長改變!
l   對於新世代的創業模式,管顧業是否能提供相關建議?
現在的年輕人雖具創意動機,但卻怕太過衝動,因此顧問的角色便是協助他從旁釐清事實和現況,並協助年輕人評估分析。一開始先了解創業者的觀念想法,再依創業者提供的商品進行評估,看此商品是否具有特色、差異化及市場接受度,包括如何測試市場水溫等,再則檢核他的商業模式是否具有競爭力及長遠性並盡量提供具體建議,使其產生可行性較高的做法或想法,除此,對於創業者的個性特質是否適合創業、創業者相關周邊資源是否有利於創業以及創業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等,皆是顧問應該要提供的諮詢或服務。只是這些做法最好能配合相關統計數據做為參考依據,並結合相關雲端科技化工具來協助經營管理(雲端商品價廉物美,草創的企業較能負擔得起),並懂得尋求其他不同專業領域顧問的支援(沒把握的要借重他人力量),能如此,輔導績效也較容易具體的展現出來,顧問才不會成為只靠一張嘴巴,績效令人質疑的顧問了!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服務貿易協議記者採訪黃孝文先生之文稿

受訪人: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理事長 黃孝文先生
訪問人:新蘇黎世日報 東亞特派員 Patrick Zoll (周仁光)先生 瑞士籍
採訪日期:西元2014年4月3日下午14時至15時
採訪地點:顧問協會會議室 (台北市羅斯福路2段91號23樓)

提問1:企業界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有何想法及期許?
回答1:
1.全球貿易競爭合作與聯盟關係已是趨勢,世界是平的,且門戶將大開,鎖國主義或保護主義(保護國內特定企業) 證明是無法長久的。
2.電子商務、網路貿易、雲端管理…的時代來臨,是趨勢,是無法阻擋的。
不管你願不願意!企業應該順應趨勢與潮流,逆勢操作將會充滿危機!
3中國大陸「兩岸」關係並非一般國與國的關係,中國大陸過去的一些政策、行為對台灣並不友善,甚至有吞併台灣的潛在危機,所以不能用一般國與國的關係進行思考。
4.國民黨執政對國家治理的綜和表現尤其是經濟表現令多數民眾失望,總統馬英九所領導的執政團隊在民眾心目中的滿意度平均低於20%,造成民眾對政府的執政能力缺乏信任及信心。
5.服貿協議簽約前後執政者雖有進行一百多場溝通會議及簽約後的20場公聽會,但是因為進行方式及溝通的不良,致使絕大多數的民眾無法了解甚麼是服貿協議!心中充滿疑惑!
6.國民黨因為堅持在立法院審查服貿協議時必須包裹表決及拒絕任何的修改,且拒絕民進黨提議的逐條審查,最後還想強行通過的行徑下,引燃了導火線,致使許多大學生怒火中燒而集體強佔立法院,訴求「反服貿」主張,要求馬英九必須接受他們的4大要求,否則將進行長期抗爭!馬英九目前已經答應學生提出的3項要求,包括逐條審查及監督機制,唯獨退回本協議進行重審重簽堅不讓步。
綜合上述六點想法,可以理解台灣人民尤其是企業界普遍並不擔心開放或競爭的問題,大家擔心的是與中國大陸的競爭及合作的問題,兩岸因為互信基礎薄弱,再加上執政者執政績效不彰!執行力及監督管制能力都令人擔心的情況下,企業界也充滿著矛盾的情結!支持者與反對者皆有,這就是台灣的現況!
我個人對服貿的期許是:簽訂兩岸服貿協定是必要的作為,中國是全球的重要市場,企業不應該放棄這個市場,只是兩岸的特殊關係我們更應該小心謹慎的處理問題,台灣依賴中國太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提問2:那些產業會從服貿協議得利?那些會受害?
回答2:
所有的產業都有強者與弱者,競爭力強的企業會從服貿協議得利;反之,競爭力弱的企業將會受害!競爭力強的企業不見得是大企業,而是技術含量高、核心能量深、創新研發強或品牌價值優的企業,例如:透氣保暖且防風防水科技布料業者或網路創新服務商品,又如知名小籠包或咖啡餐飲連鎖店,再如精密機械工具機或高科技腳踏車或金融業、證券業、資訊業等;而競爭力弱的企業也不見得是小企業,而是同質性高、無研發、無品牌、技術門檻不高或利潤微薄的企業,例如:多數的代工業(OEM)或不具特色的服務業等,而印刷出版業、物流業、倉儲業認為他們會不敵大型陸資削價競爭,但卻有印刷業者認為台灣有競爭優勢正準備進軍大陸,美髮師認為他們可能會只能待在中資連鎖美髮沙龍工作,但訪問美容美髮公會理事長時卻說我們的優質服務品質具有競爭優勢!且台灣的價位及市場規模,陸資不見得有興趣。所以要特別指出哪一個產業受害比較難,因為每個產業裡都有自認為不擔心兩岸競爭的業者。
我個人認為競爭力強的企業應該鼓勵他們積極布局全世界,而不應該牽絆住他們;反之,競爭力弱的企業應該考慮強化體質提升競爭力或轉型或更換跑道等,而政府也應該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例如:輔導協助、轉型協助、補貼、優惠貸款、社會福利、救濟援助或服貿捐…等各項措施,以降低競爭所帶來的傷害。
提問3:企業界人士如何看待此次示威?
回答3:
學生這次的示威行動展現了驚人的組織動員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他們對這個國家及對這個社會的熱情與使命感令人佩服與肯定,他們的勇氣與決心甚至令人感動!學生對於服貿的要求大致而言是受到多數人民支持的,尤其是330(3月30日)總統府前示威活動所表現的高度自律行為及解散後的環境恢復速度,令全國民眾刮目相看,有人稱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完美的抗爭行動。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次的學生示威是執政者未能讓民眾事先清楚了解服貿協議條款才會有今日的示威抗爭!而馬英九回應學生同意四項訴求的三項後,企業界人士有些便認為學生應該適可而止了。
提問4:以企業界角度來看,對馬政府的施政及中國政策評價為何?
回答4:
馬英九總統我認為他是一個有心想改革的人,他希望將台灣的一些腐敗或不合時宜的制度改正過來,他不想也不會討好選民,所做的事情經常是吃力卻不討好!他是一個想做事的人,他不是一個政客!只是他的身旁缺乏傑出優秀的經營團隊,而這個優秀團隊的組成極為困難,原因並不是人才的問題,台灣的人才素質很高!原因是公務人員制度、利益團體角力及政黨惡鬥的問題,這一些問題會讓馬英九的施政團隊難以展現績效!簡而言之,即便聘請在企業界表現傑出的

CEO來協助執行,也會人才變成庸才!馬英九可能會成為一個失敗的改革者!
馬英九的中國大陸政策是破冰之旅,將過去兩任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十多年時間對中國大陸的冰冷或敵對態度轉化成破冰或友善態度,這個政策方向是美國所支持的方向,兩岸先從經濟、文化進行交流合作增進彼此的了解及信任,不要再有敵對的氛圍,慢慢逐次的再來談政治問題,不論一國兩制或邦聯制或其他任何可能的方式,就是不能搞台灣獨立!而台灣的多數人民也傾向維持現狀,先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後,政治問題以後再說吧!這樣的中國政策有人認為太親近中國,不過大致而言反對的聲浪並不大。
提問5:在經濟上,台灣是否應聚焦於中國或尋求更多元的途徑?
回答5:
台灣的經濟活動對外貿易佔了將近七成,而其中又有將近七成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所以台灣幾乎將近一半的經濟活動皆與中國大陸有關,企業要與全世界做生意,本來就應該要考慮風險的問題,必須尋求更多元的途徑分散風險,不可以孤注一擲。
這次反服貿抗爭,其實許多人真正擔心的是「台灣的未來被出賣了」!自從中國大陸崛起之後,發現過去的文攻武嚇並無法降低台灣人「仇共反共」的心態,這幾年來改以金錢攻勢積極投資台灣展現兩岸緊密合作的氛圍,卻造成「恐共懼共」的心理矛盾,許多人認為中國大陸用資本吞噬台灣,運用更大更好的利益吸引台灣的資金、技術及人才等,中國太大而台灣太小,所以擔心台灣有被吸乾、吸空的焦慮!這個焦慮也確實令人擔心,因為這已涉及國家意識及國家安全的問題!商人無祖國!果真如此的話,相信多數的商人或企業家恐怕難以抵擋如此的誘惑!所謂「以商逼政」就是這個道理。
提問6:如果服貿協議無法通過,將會對台灣經濟有何影響?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回答6:
如果服貿協議無法通過,必須再重新與中國進行談判,變數將會增多!且擔心與台灣同質性較高的韓國搶先台灣一步與中國簽訂FTA,短期而言對台灣的經濟有關稅及優惠措施的影響;長期而言經過這次抗爭而整合出全民的共識,何嘗不是一個較能長治久安的辦法!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的有時也不一定是壞事,上帝關了一個門,祂也將會再開出一扇窗!台灣許多有能力有競爭力的企業其實早就進去中國了,服貿協定簽與不簽對這些企業而言只是加不加分數的問題,而不是生死存亡的問題!當然對一些不具特色或微利產業如多數的代工業(OEM)等,他們的衝擊很大,因為關稅將決定他們的存亡。這些大型的代工業者聘僱勞工有些都以數千或數萬人計算,一旦倒閉將會對台灣造成嚴重的衝擊及嚴重的失業問題!
如果真要找出一個替代方案,那麼朝商品的特色化、差異化及難以取代的方向努力這是其中的一種長遠替代方案,就像隱形冠軍或中堅企業或優質連鎖品牌

一樣,讓全世界的人在某個特定領域都需要你的產品,而別人卻不易生產出來這樣的產品或永遠追趕不上你的商品品質或服務,也因此甚至於你還能夠制定市場價格並掌握市場的主控權,這樣就是別人來找你合作,而不是你去求別人合作了!我認為台灣應該要轉型成的企業型態是:以10人創造1億元年營業額的高價值企業(每人年平均營收貢獻1000萬元);而不是以10,000人創造100億元年營業額的低價值企業(每人年平均營收貢獻100萬元,企業利潤相當微薄!),相信能如此,如果服貿協議無法通過,對這些企業而言影響及衝擊是很小的。
當然你一定會說,上述的替代方案難度很高,而且遠水救不了近火!是的,我認為短期急迫的建議是:與其他的國家合作,借助其他零關稅國家名義(借殼)進入該市場,或透過虛擬市場進行交易,或思考如何分散風險將市場進行移轉等,但是這些建議都會有一定的難度或滯礙,所以通過服貿協議有時是不得不的選擇。
提問7:您個人支持服貿協議嗎?
回答7:
我個人支持服貿協議,但是必須讓全國民眾了解、斟酌審查並獲得多數人的支持。還有,我必須補充說明國際談判或協議,內容都是經過取捨、讓步或爭取後,修改協調出來的,雙方的條款一定都是「部分較有利及部分不太有利的!」,如果我們只能接受有利的條款,而排除不利的條款,那麼大概很難達成協定!這就需要靠大家的智慧了!
附註:
1.採訪記者簡介:
新蘇黎世日報 東亞特派員 Patrick Zoll (周仁光)先生 瑞士籍,
是台北外籍記者聯誼會會員,
周君2012年3月起擔任該報東亞特派員,採訪範圍涵蓋日本、朝鮮半島及台灣。周君曾於2012年10月8日於該報中,專題報導台灣議題之新聞,標題:「拓展國際空間的一小步 -台灣在多邊外交關係中受制於中國大陸」。
2013年11月曾就我國決定自徵兵制改為募兵制之相關議題來華採訪。
2.媒體簡介:
「新蘇黎世日報」創刊於1780年,發行量13萬3,000份,讀者近30萬人,係瑞士德語區重要媒體。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顧問協會】第十四屆理監事選舉參選登記相關事宜通知,請 查照。

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協會 函
協會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29123
    話:(022367-8389分機21
聯 絡 人:邱嘉儀
受文者:全體會員
速別:最速件
密等及解密條件: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21016
發文字號:顧協(102)字第00057
附件: 第十四屆理監事選舉作業辦法、第十四屆理監事候選人登記表
主旨:第十四屆理監事選舉參選登記相關事宜通知,請 查照。
說明:
一、     顧問協會在第十三屆孝文理事長的領導下勵精圖治,竭力提升協會的國內外地位與聲譽;僅擇其要,分列如下:
   • 擴大辦理「第三、四屆國際顧問節活動」
   • 籌劃開辦「國際競爭力策略論壇」
   • 加強辦理「ICMCI國際授證經營管理顧問師認證」
   • 爭取成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
   • 評核通過「訓練品質系統(TTQS)認證」
   • 順利續辦「第2122期顧問師班」
   • 獲得承辦「流通服務業智慧商店實驗推動計畫」及「微小型企業亮點計畫」
   • 簽約協辦「提升開南大學學生就業競爭力之管理e化課程及人才培育專案」
   • 積極籌辦「會員商品合作專案」
 與軟體協會、中小企業協會總會、中國生產力中心及客家委員會等單位所合辦或協辦的活動,讓協會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除了以上所列中大型「講顧專案」外,由理監事們組成的教育訓練委員會,每個月均規劃有「研習活動」,組織發展委員會在每季籌辦以戶外參訪為主軸的「知性餐/茶敘活動」;在在都為「會員權益」著想,事事關聯「協會運營」順遂;希望身為「忠誠會員」的您,也能「關心、瞭解、認同與繼續支持」
二、 協會訂於1021214日(星期六)召開「第十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第十四屆理監事選舉」,隨函附上理監事選舉相關資料,請參閱。
三、  理監事候選人登記自即日起至1031(星期四)止,有意參選理監事者,請填寫候選人推薦登記表,並於1031日前E-mail回傳秘書處, 並請來電話確認,以利作業。


第十四屆理監事選舉作業辦法
一、選舉人資格:
1.舊會員於1021031日前已繳交101年及102年常年會費者。
2.新會員於1021031日前完成入會手續並已繳交入會費及常年會費者。
二、理監事候選人資格如下:
1.入會滿一年以上之團體會員代表人及個人會員。
2.團體會員一家公司以一人為限。
3.1021031日前繳交101102年年費者。
三、本屆理監事會預定選舉名額:理事19名、候補理事5名;監事5名、        候補監事1名 
四、理監事任期皆為二年。
五、登記方式:候選人採自薦或推薦方式登記,若登記選舉理事人數未滿24位、監事人數未滿數未滿6位,則由常務理監事會進行舉薦。
六、為配合選舉公報及選票印製作業時間,候選人推薦登記表請填妥後於     1031日前E-mail至協會,逾期恕不受理。






第十四屆理監事候選人登記表
選舉類別
□理事        □監事                   (以一項為限)
候選人姓名

出生年月日

會員類別
□個人會員    □團體會員
服務公司

職稱

電話

傳真

學經歷
(填具最高學歷及最具代表性之經歷3-5

參與協會活動及相關貢獻

政見
(100字以內)

備註:上列資料將刊於第十四屆理監事選舉公報,請於1031提供電子檔資料
E-mail至秘書處,傳送後請來電話確認,聯絡人:邱嘉儀
TEL02-2367-8389   FAX02-2367-8313  E-mailbmcaroc@ms1.hinet.net